武汉理工大学工会以AI创意大赛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新实践
为积极响应国家“人工智能+”战略部署和湖北省“数字教育高地”建设要求,武汉理工大学工会立足学校发展实际,针对教职工AI技术应用能力不均衡、教育科研管理场景融合度不足、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待完善等核心痛点,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,以举办教职工AI应用创意大赛为抓手,系统构建集技能提升、场景创新、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品牌化劳动技能竞赛平台,全面提升教职工数字化素养,激发跨学科融合创新活力,有效破解技术应用与教育场景融合难题,服务学校数字化建设与湖北省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。
体系化赛道布局,激活全域创新参与生态。
本次大赛由校工会牵头,学校信息化办、网络中心等单位共同举办,是学校首次面向全体教职工开展的AI类竞技比赛。大赛深入践行湖北工会“服务化、体系化、品牌化、创新化、数智化”要求,首创覆盖“本科教学创新、研究生教学创新、科研赋能、管理服务”四大核心场景的全链条赛道,精准对接不同岗位教职工需求。大赛从3月中旬开始,历时两个多月,共收到参赛作品192项,参与师生共740人次,教学科研单位的覆盖率达83.9%,涌现出AI服务助手、AI学科画像等一批好应用、好场景。一些教师基于学生“3S”大赛成果进行了深化开发和转化落地,以大赛为媒介,切实开创了师-机-生协同创新、共同提升的生动局面,通过学、思、践、悟闭环体系较好提升了师生的AI素养。
数智化赋能流程,打造人机协同竞赛范式。
实施数智化全程赋能策略,在赛前针对不同学科背景和岗位需求的教职工,组织定制差异化的AI工具、智能体、AI大模型实操培训,着力提升基础能力。在赛事准备上,首次构建了“全流程、无纸化”赛事支撑平台,搭建赛事申报和评审系统,创新部署赛事AI助手,打通了赛事线上报名、审核、评审全链条路径。在赛事评审上,创新引入AI智能体进行实时数据统计和进度播报,显著提升了赛事科技感与透明度。在赛事答辩上,成功打造了基于智能体的人技结合赛会主持模式。为降低参赛教职工的技术门槛和开发成本,学校开放校内部署的deepseek大模型接口,提供AI算力平台支持。
品牌化推广成果,形成以赛促创长效机制。
大赛成果显著多维,其中优秀项目《AI学科“画像”助手》融合“语料-数据-应用”三体系,实现智能问答、问数、报告功能,已成功纳入学校学科治理建设项目,推动AI赋能学科治理升级。优秀项目《交通运输工程概论A》通过搭建AI大模型,构建了师-生-机全新的教学模式。优秀项目《船舶交通流理论》通过AI帮助教师针对不同本科学历背景的研究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,让一生一方案成为现实。学校将优秀项目纳入大赛作品共享库,通过品牌化成果转化,构建“竞赛-孵化-应用”闭环生态,促进跨学科交流与成果复用。大赛模式获得高度认可,被《长江日报》《中国教育报》《湖北日报》等多家媒体报道,初步形成“以赛促学、以赛促创、以赛促用”的“武理”品牌效应,为高校工会组织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实践经验。